肩扛合金塔尺,怀抱水准仪,移尺、打点、扶正、瞄准、调焦、读数,稳稳当当测好每一个点、每一条直线、每一组数据,多年来,这些动作在矿产资源中心测绘院副院长刘伟手上重复了无数遍。
2007年开始接触测量工作的刘伟,至今18年的岁月,他与高山为邻、荒地为友,用精准数据为厂矿护航;百米井下、毫厘之间,他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彰显一名测量人对专业的无限热爱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:“十几年干过的项目都数不清了,还是没够,就想一辈子干下去。”
作为“开路先锋”,每一个项目前期,刘伟都要带领外业组开始探路。尚未开发的荒林,茂密植被将路封得死死的,像“迷宫”一样。他凭借多年经验摸索寻找,始终冲锋向前,带领大家穿过一座座草木茂盛的山,硬生生开辟一条专属于测量人的小道。
2023年8月,测绘院承接金磊矿业公司大凹山-寒山石灰岩矿勘探项目前期放样测量工作,刘伟毅然挑起重担,又一次带领组员穿越荆棘。由于特殊的环境,外业组多是在翻山越岭中度过,头顶烈日,身扛仪器,冒着滚滚热浪奔走在齐腰深的草丛。其中,鞋子是最大的耗材,平时能穿一个月的鞋子,顶多维持3至4天。
野外测量时,每个控制点作业都需要一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去完成,难得吃上一口热乎饭,刘伟只能靠早晨出门带来的食物和水充充饥解解渴。日晒雨淋下,黝黑皮肤成为他的标配。脚底总是磨出水泡,小腿、小臂常被灌木划破,长期的“摸爬滚打”在刘伟身上留下独特“印记”。随后,测绘院接到绿色铜基新材料电解车间变形及沉降观测项目,工期紧任务重。面对高温酷暑及三百个左右的测量点,刘伟带头前往现场,埋头苦干,鏖战两天,取得了原始数据。
2024年2月,浓浓的年味儿还未完全散去,刘伟迅速地投入“安徽省南陵县姚家岭锌多金属矿探矿验证设计方案”项目。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,确保工程施工顺利,他乘坐罐笼深入负460米与负600米两个中段,背起测量仪器,穿梭于井下巷道的每个角落。巷道内遮挡物较多,他只能蹲下甚至是跪在地面进行观测,便于后续填图。
从经典的经纬仪和水准仪,到后来的全站仪,再到无人机数字化测图,仪器、技术与时俱进,测量人也不能故步自封,刘伟始终在学习的路上。刚进测绘院时,为尽快掌握工作要求,他经常学习画地形图,下班后继续练习,挑灯到深夜;无人机数字化测图技术逐渐兴起,刘伟也是第一时间参与培训,积极学习新技术。
“测量就得一是一,二是二,容不得半点差错。使用水准仪时三脚架要稳,水准气泡要居中,使用过程不得触碰三脚架,一旦气泡偏离,数据都要重测。”肩提手扛设备与脚架,到达测量位置,认真观测,读取数字,看似简单枯燥的操作却是外业测量最重要的基本功。近几年,测绘院陆续来了一些新鲜血液,刘伟发挥自身的特长,主动肩负起传帮带的工作,手把手将各种软件使用及多年现场经验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。
(周静)
?
?
? |